周末的午后,阳光透过客厅的落地窗,洒在铺着柔软地毯的地板上。我坐在地毯上,怀里抱着三岁的女儿,手里捧着一本《好饿的毛毛虫》,轻声读着:“星期一,毛毛虫吃了一个苹果,可是,它还是好饿……”女儿的小脑袋靠在我的胸口,眼睛紧紧盯着绘本上色彩鲜艳的毛毛虫,小手指还时不时指着画面,奶声奶气地问:“妈妈,毛毛虫明天会吃草莓吗?”
这是我们坚持亲子阅读的第三个年头。从女儿六个月大,还只会用小手抓着布书啃咬开始,到现在能清晰地复述绘本里的简单情节,亲子阅读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起初,我只是把阅读当作一种 “早教方式”,希望能通过绘本让她认识更多的事物,却没想到,这一本本小小的绘本,竟给我们带来了远超预期的温暖与成长。
记得女儿刚满两岁时,特别害怕打雷。每次下雨天,只要听到雷声,她就会立刻扑进我的怀里,紧紧抱住我的脖子,浑身发抖。有天晚上,外面下起了暴雨,雷声轰隆隆地响。我突然想起家里有本《雷公的故事》,便赶紧把书找出来,抱着女儿坐在沙发上读了起来。绘本里,雷公被描绘成一个戴着尖帽子、喜欢敲鼓的可爱老头,他的鼓声虽然大,却是在提醒大家要下雨了,要记得收衣服、关窗户。女儿听得入了迷,当雷声再次响起时,她不仅没有害怕,反而指着窗外说:“妈妈,是雷公在敲鼓呢,他在提醒我们关好窗户啦!” 从那以后,她再也不害怕打雷了,甚至会在下雨天主动说:“我们读雷公的故事吧!”
亲子阅读不仅帮女儿克服了恐惧,还培养了她的同理心和表达能力。有一次,我们读《小猪唏哩呼噜》,讲到小猪为了给妈妈买生日礼物,辛苦地去卖橘子时,女儿突然抬头看着我,小声说:“妈妈,小猪好爱妈妈呀,我也要给妈妈买礼物。” 虽然她还不知道 “礼物” 具体是什么,但从她认真的眼神里,我能感受到她对 “爱” 的理解。而且,随着阅读量的增加,女儿的语言表达越来越丰富,她会用 “闪闪发光” 形容天上的星星,用 “像棉花糖一样” 描述天上的云朵,这些充满童趣的表达,都来自绘本里的积累。
现在,女儿已经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。每天晚上睡觉前,她都会自己从书架上挑选两三本绘本,拉着我的手说:“妈妈,我们讲故事吧。” 看着她认真倾听的模样,我突然明白,亲子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情感的交流。那些在绘本里一起经历的冒险、一起感受的喜怒哀乐,都会化作温暖的种子,在她心里生根发芽,陪伴她勇敢地探索这个大大的世界。
或许,绘本里的故事终有一天会被忘记,但那些坐在妈妈怀里听故事的时光,那些因故事而产生的欢笑与感动,会成为她一生最珍贵的回忆,也会成为她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