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,阵痛像潮水般准时涌来。我攥着床单的手指泛白,额头上的冷汗浸湿了鬓发,耳边却清晰传来助产士温柔的声音:“深呼吸,像吹蜡烛一样慢慢吐气,你和宝宝都在努力。” 这句鼓励,成了我接下来十几个小时里最坚实的支撑。
待产室的灯光柔和得像月光,墙上的时钟滴答作响,每一次阵痛间隔都在逐渐缩短。当疼痛升级到难以忍受时,丈夫的手掌始终紧紧贴着我的后背,他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病号服传来,让我想起孕期每次产检后,他都会牵着我的手去吃一碗热汤面。那种熟悉的安全感,让我在宫缩的间隙里,能短暂地找回平静。


上午十点,宫口终于开全,我被推进了产房。产床上铺着柔软的蓝色防水垫,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,在地面投下细碎的光斑。助产士跪在我身边,手把手教我调整呼吸节奏:“宫缩来的时候用力,像拉大便一样向下使劲,停的时候就放松。” 第一次用力时,我因为紧张用错了力气,脸颊涨得通红,她却笑着擦掉我脸上的汗水:“没关系,咱们再来一次,宝宝已经在向妈妈招手啦。”


不知过了多久,当一阵强烈的宫缩袭来,我按照指导拼尽全力时,突然听到一声清脆的啼哭。那声音像小铃铛一样,瞬间驱散了所有的疲惫和疼痛。我虚弱地抬起头,看见助产士抱着一个浑身通红的小婴儿,正温柔地擦拭他脸上的羊水。“是个女孩,六斤八两,很健康。” 她把宝宝抱到我身边,小家伙的小手紧紧攥着我的手指,眼睛还没完全睁开,却本能地往我怀里钻。
那一刻,所有的艰辛都有了意义。我低头看着怀中小小的生命,她的睫毛像两把小扇子,呼吸均匀而温暖。丈夫在一旁红了眼眶,悄悄握住我的另一只手:“你真勇敢。” 助产士笑着帮我们拍下第一张全家福,阳光正好落在宝宝的小脸上,仿佛为这个新生命镀上了一层金边。


走出产房时,走廊里传来其他产妇的声音,有疼痛的呻吟,也有家人的鼓励。我知道,每一个选择自然分娩的妈妈,都在经历一场独一无二的考验。但当听到宝宝第一声啼哭的那一刻,所有的痛苦都会化作心底最柔软的感动 —— 那是生命最初的礼赞,也是母亲一生最珍贵的勋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