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到春秋交替、冬夏更迭之际,医院呼吸科门诊的患者总会明显增多,不少人疑惑:为何换季时感冒格外频繁?其实这并非偶然,而是气候环境、人体生理、病原体传播及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,了解这些背后的机制,能帮助我们更科学地预防感冒。

首先,气候剧烈波动打破人体适应平衡。换季时期的核心特征是气温骤升骤降、昼夜温差显著增大,比如春季可能前一天还需穿羽绒服,次日就可换上薄外套,秋季则常出现 “早穿棉袄午穿纱” 的情况。人体体温调节中枢需要时间适应这种变化,当冷空气突然来袭时,皮肤血管会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,此时鼻腔、咽喉等呼吸道黏膜的血液供应也会随之减少。而呼吸道黏膜是人体抵御外界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,血液供应不足会导致黏膜分泌的黏液减少、免疫细胞活性降低,原本能被轻松阻挡的病毒、细菌便有了入侵机会,进而引发感冒症状。


其次,人体免疫系统进入 “调整空窗期”。长期处于稳定气候环境中,人体免疫系统会形成固定的防御模式,比如夏季侧重散热和抵御暑热相关病原体,冬季则适应低温环境下的免疫调配。换季时,免疫系统需要重新调整防御策略以应对新的环境挑战,这个过程中免疫功能会出现短暂的 “滞后性”。尤其对于老人、儿童、孕妇及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,这种 “调整空窗期” 会更长,更容易被感冒病毒趁虚而入。此外,换季时光照时间和强度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维生素 D 的合成,而维生素 D 对维持免疫细胞功能至关重要,缺乏维生素 D 也会间接降低抵抗力。
再者,病原体在换季时进入活跃传播期。感冒病毒(如鼻病毒、冠状病毒)和细菌对环境温度、湿度有特定的适应需求,换季时的温湿度条件恰好为它们提供了适宜的繁殖环境。以秋季为例,气温下降且空气湿度降低,病毒在干燥环境中存活时间延长,可通过飞沫、气溶胶等方式长时间传播;春季则因气温回升,病原体繁殖速度加快,加上人们户外活动增多,接触病毒的概率也随之上升。


最后,不良生活习惯加剧感冒风险。换季时人们往往在衣物增减上 “踩不准节奏”,容易出现 “捂汗” 或 “受凉” 的情况;同时,气候干燥可能导致饮水量不足,呼吸道黏膜干燥脆弱,更易受到病原体侵袭;此外,部分人在换季时会出现睡眠质量下降、情绪波动等问题,这些都会进一步削弱免疫力,为感冒病毒 “打开方便之门”。
其实,换季感冒并非无法预防。只要我们及时关注天气变化,合理增减衣物,保持规律作息、充足饮水和适度运动,就能有效增强免疫力,平稳度过换季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