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常情况下,成年人有 28-32 颗恒牙,而多生牙是指超出正常牙数的牙齿,常见于儿童换牙期或成年人中,多发生在上颌前牙区、磨牙区,也可能隐藏在颌骨内。多生牙并非 “无害的多余”,它可能通过挤压、阻碍等方式,给口腔健康和牙齿功能带来一系列问题,甚至影响面部外观,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。

一、扰乱正常牙齿排列,导致牙列拥挤或不齐
多生牙最直接的影响是占据口腔内本就有限的空间,干扰正常恒牙的萌出和排列。儿童时期若多生牙萌出过早,会直接阻挡恒牙萌出的路径,导致恒牙无法正常萌出,或萌出后位置偏移,比如上颌前牙区的多生牙可能让门牙、侧切牙排列错乱,出现 “双排牙”“牙齿倾斜” 等情况;若多生牙埋伏在颌骨内未萌出,也会通过挤压周围恒牙的牙根,导致恒牙牙根吸收、位置偏移,最终形成牙列拥挤。牙列拥挤不仅影响牙齿美观,还会让牙齿间的缝隙变小,食物残渣更易堆积,增加清洁难度,为后续口腔问题埋下隐患。
二、引发牙齿萌出异常,导致恒牙阻生或萌出延迟
对于儿童而言,多生牙是导致恒牙萌出异常的常见原因之一。当多生牙位于恒牙萌出的 “必经之路” 上时,会像 “障碍物” 一样阻挡恒牙萌出,导致恒牙萌出时间推迟,比如正常 6-8 岁萌出的上颌门牙,可能因多生牙阻碍而延迟至 10 岁后仍未萌出;部分恒牙甚至会因多生牙的挤压,被迫向颌骨深处或异常方向生长,形成 “阻生牙”。阻生的恒牙若长期埋伏在颌骨内,可能与周围牙齿、牙根形成异常接触,引发牙根吸收、牙周组织炎症等问题,严重时还可能导致恒牙无法保留。
三、破坏口腔正常功能,影响咀嚼与发音
牙齿的主要功能是咀嚼食物,而多生牙若位置异常,会导致牙齿咬合关系紊乱 —— 正常牙齿无法形成稳定的咬合接触,咀嚼时受力不均,不仅会降低咀嚼效率,比如无法充分研磨食物,增加肠胃消化负担,还可能因长期咬合异常,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,出现张口疼痛、关节弹响等症状。此外,若多生牙位于上颌前牙区,可能会影响牙齿的正常排列和舌头的活动空间,导致发音不清,比如发 “s”“z” 等音时漏风,对儿童语言发育造成影响。

四、诱发口腔疾病,增加蛀牙、牙周炎风险
多生牙与正常牙齿之间往往存在不规则的缝隙或死角,这些区域难以通过刷牙、使用牙线等常规方式清洁,食物残渣、牙菌斑容易在此堆积。长期清洁不到位,会导致牙齿邻面龋的风险大幅增加,尤其是多生牙与相邻恒牙的接触面,若出现龋坏,可能同时损伤两颗牙齿;此外,堆积的食物残渣和牙菌斑还会刺激牙龈,引发牙龈炎,表现为牙龈红肿、出血,若长期不处理,炎症会进一步发展为牙周炎,破坏牙周组织,导致牙龈萎缩、牙槽骨吸收,最终影响牙齿的稳定性。

五、可能引发颌骨囊肿或肿瘤,存在潜在健康风险
少数情况下,埋伏在颌骨内的多生牙可能会引发颌骨内的异常病变,比如牙源性囊肿 —— 多生牙的牙根周围可能形成充满液体的囊肿,随着囊肿逐渐增大,会压迫周围的颌骨组织,导致颌骨变形、骨质吸收,严重时可能影响面部外观,甚至导致牙齿松动、移位;更罕见的情况下,长期存在的多生牙还可能增加牙源性肿瘤的发生风险,虽然概率极低,但仍需警惕。
若发现孩子或成人存在多生牙,应及时到口腔科就诊,通过口腔 X 光片明确多生牙的位置、形态、牙根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拔除多生牙:若多生牙已萌出、影响牙齿排列或引发口腔问题,通常建议尽早拔除;若多生牙埋伏在颌骨内、无明显症状且不影响周围组织,可定期观察,但需每半年至一年复查一次,监测多生牙及周围组织的情况,避免潜在风险。总之,多生牙并非 “无关紧要”,及时发现、科学处理,才能避免其对口腔健康造成更大危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