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牙齿健康,很多人都知道 “少吃糖”,却未必清楚糖究竟是如何伤害牙齿的。事实上,糖并非直接 “腐蚀” 牙齿,而是通过与口腔细菌 “合作”,一步步破坏牙齿的保护层,最终引发蛀牙、牙髓炎等问题。从牙齿的生理结构到糖分的作用机制,背后藏着一套清晰的 “损伤链条”。
第一步:糖分成为口腔细菌的 “能量来源”
口腔并非无菌环境,其中存在大量细菌,比如变形链球菌、乳酸杆菌等,它们会附着在牙齿表面,形成一层黏稠的 “牙菌斑”—— 这是牙齿被糖伤害的 “起点”。当我们摄入糖果、蛋糕、含糖饮料等甜食后,糖分会残留在牙齿表面和缝隙中,而牙菌斑中的细菌会迅速将这些糖分分解、代谢,就像 “进食” 一样获取能量。在这个过程中,细菌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,比如乳酸、乙酸等,这些酸性物质正是伤害牙齿的 “直接武器”。


第二步:酸性物质溶解牙齿的 “保护层”—— 牙釉质
牙齿最外层的组织是牙釉质,它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,堪比骨骼,主要成分是羟基磷酸钙,能像 “盔甲” 一样保护牙齿内部的牙本质和牙髓。但牙釉质有一个致命弱点:怕酸。当口腔内的酸性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,pH 值低于 5.5 时,牙釉质中的羟基磷酸钙就会被酸性物质逐渐溶解、脱矿 —— 简单来说,就是牙釉质的 “坚硬结构” 被慢慢腐蚀,出现微小的孔洞和缺损。这个过程初期没有明显感觉,因为牙釉质没有神经末梢,但随着脱矿的加重,牙釉质会逐渐失去光泽,变得粗糙,甚至出现肉眼可见的 “白垩色斑点”,这是牙齿被糖伤害的 “早期信号”。


第三步:损伤深入牙齿内部,引发蛀牙和疼痛
若牙釉质的损伤没有及时修复,酸性物质会继续向内渗透,突破牙釉质,侵蚀下方的牙本质。牙本质比牙釉质软很多,且布满细小的管道,这些小管直接连接牙齿内部的牙髓。此时,牙齿对冷热酸甜的刺激会变得敏感,比如喝冰水、吃甜食时会感到短暂的酸痛 —— 这意味着损伤已经深入牙齿内部。如果仍不控制糖分摄入,细菌和酸性物质会进一步破坏牙本质,最终形成 “龋洞”。当龋洞触及牙髓时,细菌可能引发牙髓感染,导致牙髓炎,出现剧烈疼痛,甚至需要根管治疗才能缓解,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牙齿脱落。


第四步:长期吃糖让牙菌斑 “持续作恶”,加速损伤
更危险的是,糖分不仅会引发一次性的 “酸性攻击”,还会让牙菌斑长期 “活跃”。如果吃完甜食后不及时清洁口腔,残留在牙齿上的糖分就会让牙菌斑持续产生酸性物质,导致牙釉质的脱矿过程 “不间断”。而且,牙菌斑具有黏性,很难通过漱口彻底清除,若每天刷牙不彻底,牙菌斑会越积越厚,酸性物质的浓度也会越来越高,牙齿的损伤速度会大大加快。比如,经常喝含糖饮料的人,牙齿会长期处于 “被浸泡在糖分和酸性物质中” 的状态,牙釉质的脱矿几乎持续发生,蛀牙的风险比偶尔吃糖的人高出数倍。
这些 “隐形糖” 更易被忽视,伤害同样严重
除了明显的甜食,生活中还有很多 “隐形糖” 会悄悄伤害牙齿,比如面包、馒头中的添加糖,调味酱中的糖分,甚至部分 “健康食品”也含有不少糖分。这些糖分同样会被口腔细菌代谢产生酸性物质,且因为它们常被当作 “非甜食” 食用,更容易被忽视,导致糖分长时间残留,对牙齿的伤害不亚于糖果。
想要抵御糖对牙齿的伤害,关键在于切断 “糖分 – 细菌 – 酸性物质” 的损伤链条:一是控制糖分摄入,减少甜食和含糖饮料,尤其避免睡前吃糖;二是及时清洁口腔,饭后漱口,每天早晚用含氟牙膏认真刷牙,定期使用牙线清除牙缝中的糖分和牙菌斑;三是定期看牙医,做口腔检查和洁牙,及时修复早期的牙釉质损伤。只有从源头减少糖分的 “供给”,同时做好口腔清洁,才能真正守护牙齿健康,不让糖成为牙齿的 “致命天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