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孕妈妈在孕期血糖筛查中确诊妊娠期糖尿病后,会陷入焦虑与恐慌,担心血糖问题影响宝宝健康。事实上,妊娠期糖尿病并非“绝症”,只要通过科学的血糖管理,包括饮食控制、适度运动、必要时药物干预,绝大多数孕妈妈都能平稳度过孕期,诞下健康宝宝。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,避免因盲目应对导致病情加重。
饮食管理是妊娠期糖尿病控制的核心,需在保证母婴营养的前提下,精准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,维持血糖稳定。首先要学会 “合理分配三餐”,避免单次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导致血糖骤升,可将每日主食量(如米饭、面条)均匀分配到三餐中,每餐主食控制在一小碗(约 100-150 克),同时搭配足量蔬菜(每日 500 克以上,以绿叶菜为主)和优质蛋白(每餐一个鸡蛋或 100 克鱼虾 / 瘦肉),延缓血糖上升速度。其次要 “选择低升糖指数(GI)食物”,用全谷物(如糙米、藜麦)替代部分精米白面,用低糖水果(如苹果、蓝莓、柚子)替代高糖水果(如西瓜、荔枝、芒果),且水果需在两餐之间食用,每次不超过 200 克。此外,要避免 “隐形糖” 摄入,如酱油、沙拉酱中的添加糖,以及勾芡用的淀粉,烹饪时尽量选择蒸、煮、炖等清淡方式,减少油炸、红烧。

适度运动是辅助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,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,帮助降低血糖。妊娠期糖尿病孕妈妈适合选择低强度、温和的运动,如散步、孕妇瑜伽、游泳等,避免剧烈运动或腹部受压的运动(如仰卧起坐)。运动时间建议在餐后 1-2 小时进行,此时血糖较高,运动能有效帮助消耗葡萄糖,每次运动 20-30 分钟,每周运动 3-5 次即可。运动过程中需注意观察身体反应,若出现头晕、心慌、宫缩等症状,需立即停止并休息;同时要选择舒适的运动装备,避免在高温或寒冷天气外出运动。

血糖监测是调整管理方案的依据,孕妈妈需学会在家自行监测血糖,及时掌握血糖变化。一般建议每日监测 4 次血糖,包括空腹血糖(早餐前)和三餐后 2 小时血糖,空腹血糖应控制在 3.3-5.3mmol/L,餐后 2 小时血糖应控制在 4.4-6.7mmol/L。若血糖持续超标,需及时就医,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或运动方案;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仍无法控制血糖,需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治疗,切勿因担心药物副作用而拒绝治疗,胰岛素是孕期安全的降糖药物,不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。

此外,情绪管理与定期产检也不可或缺。长期焦虑、紧张会导致体内激素紊乱,影响血糖控制,孕妈妈可通过听舒缓音乐、与家人朋友沟通、记录孕期日记等方式缓解压力;定期产检时,需主动向医生反馈血糖监测结果、饮食与运动情况,医生会根据孕期进展调整管理方案,同时监测胎儿发育情况,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(如胎儿过大、羊水异常)。
妊娠期糖尿病并不可怕,只要孕妈妈积极配合、科学管理,就能有效控制血糖,为自己和宝宝的健康保驾护航。记住,每一次精准的血糖监测、每一顿合理的膳食、每一次适度的运动,都是在为母婴平安筑牢防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