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新手妈妈而言,产后身体的恢复过程常伴随着各种不适,其中会阴疼痛是极为常见却易被忽视的困扰。这种疼痛不仅影响日常坐卧、行走,还可能干扰母乳喂养时的姿势调整,甚至引发情绪焦虑。要有效缓解疼痛,首先需明确其背后的多重成因,才能针对性应对。

在分娩过程中,宫颈口和阴道组织有一定程度的撕裂,而且在必要时候还会进行会阴侧切。同时再生产过程中盆底肌肉会也会有一定的拉伤,造成部分肌纤维断裂。
孕期生理变化是会阴疼痛的 “前期伏笔”。随着孕周增加,子宫重量逐渐压迫盆底组织,会阴部的血管、神经长期处于受压状态,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,组织弹性降低。尤其是孕晚期,体内分泌的松弛素会使盆底韧带、肌肉松弛,为分娩做准备的同时,也让会阴部更易在分娩中受损。此外,若孕期存在便秘问题,长期腹压增加会进一步加重会阴部位的负担,埋下疼痛隐患。


分娩过程是造成会阴疼痛的 “直接诱因”。自然分娩时,胎儿头部通过产道会对会阴组织产生强烈的牵拉与挤压,即使未发生明显撕裂,也可能导致会阴部肌肉、筋膜的微小损伤,引发产后持续性胀痛。若分娩时出现会阴撕裂(临床分为 Ⅰ-Ⅳ 度),撕裂程度越重,疼痛越剧烈,尤其是涉及肛门括约肌的 Ⅲ-Ⅳ 度撕裂,还可能伴随排便时的牵拉痛。部分妈妈因胎儿过大、产程过快等因素需要进行会阴侧切术,手术切口本身以及术后缝合处的炎症反应,也会导致明显疼痛,尤其在术后 3-7 天内,翻身、咳嗽等动作都可能加剧痛感。


产后护理不当则是疼痛 “迁延不愈” 的推手。产后恶露持续排出,若未及时更换卫生用品,恶露中的血液、分泌物会刺激会阴伤口,增加细菌感染风险,引发局部红肿、化脓,导致疼痛加重。部分妈妈因害怕疼痛而不敢清洁会阴,反而导致局部卫生状况恶化;也有妈妈在清洁时用力擦拭,或使用刺激性的清洁产品,破坏了会阴部位的皮肤屏障,进一步加剧疼痛。此外,产后过早进行剧烈活动,如长时间站立、提重物等,会使会阴部位持续受力,影响伤口愈合,延长疼痛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