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全球男性肥胖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,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。据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》显示,我国 18 岁及以上男性超重率达 34.7%,肥胖率为 16.6%,较十年前分别增长了 7.3 和 4.8 个百分点,且农村男性肥胖率增速已超过城市,男性肥胖问题正逐渐从 “城市病” 向全民化蔓延。


男性肥胖比例居高不下,与独特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。在饮食方面,男性更偏好高油、高盐、高脂的 “重口味” 食物,如烧烤、油炸食品、动物内脏等,且应酬饮酒现象普遍。酒精不仅热量极高,还会影响肝脏代谢功能,导致脂肪在体内堆积。同时,不少男性存在 “暴饮暴食”“饥一顿饱一顿” 的饮食不规律问题,进一步打乱了身体的代谢节奏。在运动方面,男性整体运动频率远低于女性,尤其是中年男性,受工作压力大、时间紧张等因素影响,长期处于久坐状态,每天运动时间不足 30 分钟的比例超过 60%,热量消耗远低于热量摄入,多余热量逐渐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腹部,形成典型的 “啤酒肚”。


男性肥胖带来的健康危害更为突出。从生理结构来看,男性脂肪更易堆积在腹部,形成腹型肥胖,这种肥胖类型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极大。腹部脂肪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,导致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显著升高。数据显示,腹型肥胖的男性患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体重男性的 4.2 倍,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更是高出 5.6 倍。此外,男性肥胖还与前列腺癌、结直肠癌等癌症密切相关,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研究表明,BMI 超过 30 的男性,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 30%,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加 70%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男性对肥胖的认知和重视程度普遍较低。相较于女性对体型的关注,多数男性认为 “胖一点更有福气”“肚子大是成功的象征”,对肥胖带来的健康隐患缺乏足够认知,往往等到出现明显症状才就医,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。


面对男性肥胖比例攀升的现状,采取有效措施刻不容缓。从个人层面,男性应主动调整饮食结构,减少高油高脂食物摄入,增加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等膳食纤维的比例,同时控制饮酒量;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,每天保证至少 30 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,如快走、慢跑、游泳等。从社会层面,企业可推广 “工间操” 制度,社区可增设运动设施,媒体应加强男性肥胖健康危害的宣传,引导男性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。只有个人与社会共同发力,才能有效遏制男性肥胖比例上升的势头,守护男性群体的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