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多多健康

喝水都会胖?确实有些人更容易胖

2025-07-25
“我连喝水都胖”,这句看似夸张的抱怨,却道出了一部分人的困扰。在现实生活中,确实存在这样一群人:他们吃得不多,甚至比常人更注重控制饮食,却依然容易体重上升,减肥也比别人困难得多。这种 “易胖体质” 并非玄学,而是由遗传、代谢、激素等多种科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
基础代谢率:胖瘦的 “隐形调节器”

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下,不受肌肉活动、环境温度、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时的能量代谢率,它是维持生命最基本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消耗。基础代谢率高的人,即使在休息时也能消耗较多热量,而基础代谢率低的人,身体 “燃烧” 能量的效率更低,多余的热量更容易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。
遗传是决定基础代谢率的重要因素。研究表明,基础代谢率的个体差异中,约 40%-70% 由遗传基因决定。如果父母中有一方或双方基础代谢率较低,子女出现类似情况的概率会显著增加。这类人群即使摄入与他人相同的热量,也更容易因为消耗不足而发胖,就像一台 “节能模式” 的机器,总是倾向于储存能量而非消耗它。
此外,年龄增长也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。一般来说,从 25 岁开始,人体基础代谢率每 10 年大约下降 2%-3%,这也是很多人中年后容易发胖的原因之一。而长期节食减肥的人,身体会误以为处于 “饥荒” 状态,主动降低基础代谢率以减少能量消耗,这也是减肥后容易反弹的重要原因,且这种代谢下降有时是难以逆转的,使得这类人成为 “易胖体质” 的一员。

胰岛素:血糖调控背后的 “脂肪推手”

胰岛素是人体内调节血糖的重要激素,它能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并转化为能量,同时也会促进脂肪的合成与储存。对于胰岛素敏感性低(即胰岛素抵抗)的人来说,身体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,而过高的胰岛素水平会加速脂肪的合成,尤其是腹部脂肪的堆积
这类人往往存在 “吃一点糖就胖” 的情况。当他们摄入碳水化合物(尤其是精制糖、白米饭、白面包等升糖指数高的食物)后,血糖会快速升高,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,多余的糖分就会被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。同时,胰岛素抵抗还会影响身体对脂肪的分解,使得脂肪一旦储存就很难被消耗,形成 “易胖难瘦” 的循环。
胰岛素抵抗的形成与遗传、饮食习惯、运动不足等因素有关。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,出现胰岛素抵抗的风险更高;长期高糖、高脂饮食,缺乏运动,会进一步加剧胰岛素抵抗,让身体越来越容易储存脂肪。

肠道菌群:影响代谢的 “隐形器官”

肠道内生活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,它们被称为 “肠道菌群”,不仅参与食物的消化吸收,还与能量代谢、脂肪储存等生理过程密切相关。研究发现,肥胖人群与瘦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明显差异,这可能是导致有些人更容易发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。
肥胖相关的肠道菌群,更擅长从食物中提取能量,即使是看似低热量的食物,也能被它们分解出更多的能量供身体吸收,多余的能量则转化为脂肪。同时,这些菌群还会影响身体产生与饱腹感相关的激素(如瘦素),使得人更容易感到饥饿,从而摄入更多的食物。
此外,肠道菌群还能通过代谢产物影响身体的炎症反应和胰岛素敏感性。某些菌群产生的脂多糖等物质,会引发慢性低度炎症,干扰代谢调节,促进脂肪合成。而抗生素的滥用、饮食不规律、压力过大等因素,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,导致 “易胖菌群” 占据优势,让人不知不觉中发胖。

压力与激素:情绪背后的 “体重密码”

长期的精神压力也会让人更容易发胖,这与压力激素 —— 皮质醇的分泌密切相关。当人处于压力状态时,身体会分泌皮质醇来应对压力,短期适量的皮质醇能提高能量供应,但长期过高的皮质醇水平则会带来一系列代谢问题。
皮质醇会促进食欲,尤其是对高糖、高脂的 “安慰性食物” 的渴望,让人在压力大时忍不住暴饮暴食。同时,它还会将身体储存的能量重新分配,优先在腹部形成脂肪堆积(即 “腹型肥胖”),这种脂肪对健康的危害更大,且更难减下去。
另外,女性的雌激素水平变化也会影响体重。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,脂肪分布会发生变化,从臀部和大腿向腹部转移,且代谢率也会下降,使得发胖的可能性增加。而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,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紊乱(如高雄激素),也常伴有肥胖、胰岛素抵抗等问题,属于易胖人群的高发群体。

科学应对:易胖体质也能 “逆袭”

虽然遗传等因素让一些人更容易发胖,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注定会肥胖。通过调整生活方式,依然可以改善代谢状况,降低发胖的风险:
  • 提高基础代谢率:规律的力量训练(如举重、俯卧撑、深蹲等)能增加肌肉量,而肌肉组织的代谢率远高于脂肪组织,从而提高整体基础代谢率。每周进行 2-3 次力量训练,每次 30 分钟以上,长期坚持能有效改善 “节能模式” 的代谢状态。
  •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: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(如全谷物、豆类、蔬菜、低糖水果),避免精制糖和加工食品;少食多餐,避免暴饮暴食,以稳定血糖和胰岛素水平;适量的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跑步、游泳)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,帮助身体更好地利用葡萄糖,减少脂肪储存。
  • 调节肠道菌群平衡: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(如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、益生菌发酵食品如酸奶、泡菜等),为有益菌群提供营养;避免滥用抗生素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益生菌;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,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的稳定。
  • 管理压力与情绪:通过冥想、瑜伽、深呼吸练习、保证充足睡眠等方式缓解压力,减少皮质醇的过度分泌;避免通过暴饮暴食来应对情绪,寻找健康的解压方式,如运动、听音乐、与朋友倾诉等。
“喝水都会胖” 虽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,但确实存在一群因生理机制特殊而更容易发胖的人。了解这些背后的科学原因,采取针对性的措施,调整生活方式,即使是易胖体质,也能有效控制体重,保持健康状态。记住,体质只是基础,后天的努力和科学的方法,才是决定体重和健康的关键。

最新文章

育儿

 

阅读17554

宝宝“发烧”后,家长首先应该先在家做些什么?

育儿

 

阅读13700

男性卫生与健康需求同样需要重视

男性

 

阅读12129

真正的养生不是吃多少补品,而在心念之净

女性

 

阅读10633

越减越肥?不科学减重大多会反弹

减肥

 

阅读11657

冀ICP备20014711号-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