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成年人的健康困扰中,痔疮如同一个潜伏的 “隐形杀手”,悄然影响着大多数人的生活。临床数据显示,全球约 87% 的成年人曾受到痔疮的困扰,其中约 20% 会出现明显症状。这个看似 “尴尬” 的常见病,不仅会带来难以言说的疼痛,若长期忽视,还可能引发贫血、感染等严重并发症,甚至掩盖直肠癌等恶性疾病的信号。了解痔疮的真相,是摆脱其困扰的第一步。
痔疮:被误解的 “血管团”
很多人将痔疮视为 “多余的肉疙瘩”,实则不然。从医学角度看,痔疮是直肠下端或肛管黏膜下的静脉丛充血、扩张和屈曲形成的静脉团,本质上是血管的异常变化。根据生长位置的不同,可分为内痔(位于齿状线以上,通常无痛感)、外痔(位于齿状线以下,易出现疼痛和瘙痒)和混合痔(兼具内外痔特征)。
正常情况下,这些静脉丛像柔软的 “海绵垫”,帮助肛门闭合以控制排便。但当静脉丛长期承受过大压力时,血管壁会逐渐变薄、扩张,形成凸起的痔核。初期可能只是排便时偶尔出血,随着病情发展,痔核会逐渐增大,甚至在排便时脱出肛门,带来剧烈疼痛和不适感。

哪些行为在 “喂养” 痔疮?
痔疮的形成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,以下这些常见行为正在悄悄 “催生” 痔疮:
久坐久站的职业习惯是首要诱因。办公室职员、司机、教师等群体,由于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,盆腔内血液回流受阻,直肠静脉丛容易充血。研究表明,每天久坐超过 8 小时的人,患痔疮的概率是常人的 2.3 倍。
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也难辞其咎。长期摄入辛辣刺激食物、饮酒,会刺激直肠黏膜,导致静脉丛充血肿胀;而膳食纤维摄入不足(如少吃蔬菜、水果),会使粪便干硬,排便时需过度用力,加剧静脉丛的压力,诱发或加重痔疮。
排便习惯不良同样危险。排便时玩手机、看书导致如厕时间过长(超过 10 分钟),会使直肠静脉长时间受压;长期便秘或腹泻,会反复刺激肛门,破坏静脉丛的正常结构。
此外,怀孕女性因子宫压迫盆腔血管,老年人因静脉壁弹性减弱,也是痔疮的高发人群。
别忽视这些危险信号

痔疮的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,但及时发现能避免病情恶化:
便血是内痔最常见的信号,表现为排便时滴血或便纸带血,血液通常鲜红且不与粪便混合。若出现便血频繁(每周超过 3 次)、出血量增多,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,出现头晕、乏力、面色苍白等症状。
疼痛与瘙痒多由外痔或混合痔引起。当痔核脱出、水肿或形成血栓时,会出现剧烈疼痛,尤其在排便或久坐后加重;肛门周围皮肤因分泌物刺激,还会出现瘙痒、潮湿,甚至引发肛周湿疹。
痔核脱出是病情进展的标志。初期脱出的痔核能自行回纳,后期需用手推回,严重时行走、咳嗽都会导致脱出,无法回纳,形成 “嵌顿痔”,此时疼痛剧烈,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组织坏死。
需要警惕的是,直肠癌、直肠息肉等疾病也可能出现便血症状,若将这些疾病误认为痔疮而延误治疗,后果不堪设想。因此,出现便血等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检查,通过肛门指检、肠镜等明确诊断。

科学应对痔疮的方法
痔疮的治疗遵循 “阶梯原则”,根据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方式:
轻度痔疮(偶尔便血、无明显脱出) 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改善:增加膳食纤维摄入(如每天吃 300 克以上蔬菜)、多喝水(每天 1.5-2 升),保持粪便柔软;避免久坐,每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;温水坐浴(每天 1-2 次,每次 10-15 分钟)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,缓解不适。
中度痔疮(便血频繁、痔核脱出可回纳) 需配合药物治疗: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痔疮膏、栓剂(如含有麝香、冰片的中成药,或硝酸甘油软膏等西药),减轻炎症和疼痛;口服迈之灵等静脉活性药物,改善静脉循环。
重度痔疮(嵌顿痔、反复出血保守治疗无效) 则需手术干预。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包括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(PPH)、传统痔切除术等,随着医疗技术发展,微创手术创伤小、恢复快,能有效解决严重症状。
预防比治疗更重要
养成以下习惯,能显著降低痔疮的发生风险:
- 保持规律排便:每天固定时间排便,避免久蹲,排便时间控制在 5 分钟内。
- 优化饮食结构:少吃辛辣、油炸食物,多吃燕麦、芹菜、苹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,预防便秘。
- 坚持适度运动:每天进行 30 分钟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),配合提肛运动(收缩肛门 5 秒后放松,重复 20 次),增强盆底肌肉力量,促进血液循环。
- 注意肛门卫生: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,避免用力擦拭,保持局部清洁干燥。
痔疮虽常见,但绝非 “小事”。它不仅影响生活质量,还可能隐藏更严重的健康隐患。正视痔疮的存在,及时调整不良习惯,必要时寻求专业治疗,才能让这个 “隐形杀手” 无处遁形。记住,预防永远比治疗更简单有效。